如果没有来过贵州,你会觉得它就是一个中国西南一个普通的省份,崇山峻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如果你来到贵州,深入了解它,那么就会豁然开朗。
浓厚、独特的地方风俗会牢牢的钩住你的好奇心;淳朴、善良的当地老百姓会让你忘掉司空见惯的尔虞我诈;……这一次,至少我被多彩的贵州深深的吸引了。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居民最多的省份之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我去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一个县城,麻江县。
麻江县一个很小的县城,辖区四个镇、一个乡,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汉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畲族、仫佬族等。
而最多的还是布依族,这其中,除了苗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之外,其他的民族基本上都已经汉化,语言、饮食、生活习惯都和汉族差不多。
但是,每个民族自己独特的风俗、节日终究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这也是他们身上仅存的自己族群的特色啦。
一年之中,汉族的风俗、节假日,大家都清楚,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春节、元宵、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等。
但在麻江县,一年之中,大小节日有一百多个,其中到隆重举行的都有七八十个。
今天给朋友们列举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几个风俗、节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多姿多彩的麻江县。
一、拦门酒拦门酒是苗族保留下来的一众迎宾仪式,在苗族的影响下,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仪式,但是、最隆重的还得数苗族。
苗族同胞盛情好客,为了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表达自己的热情、开心,专门为客人准备了一个迎接仪式,苗族同胞把自己酿造的包谷酒放在一张大桌子上,给客人慢慢倒上一杯,客人喝了酒才能登堂入室。
这种规模的拦门酒实际上都是为了更好的展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采,后期在通俗的拦门酒仪式上加上去了,让拦门酒成为招揽游客的其中一个亮点,而真正意义上的拦门酒,只有去到老百姓家里,才能感受到地地道道的苗族拦门酒风俗。
苗族同胞在办红白喜事的时候,主人家都要设一道拦门酒,并不是景区见到的什么十二道拦门酒,主人家会安排自家比较德高望重的人坐阵,给道贺的客人敬上一杯美酒,这里用到的酒,大多数都是自家酿制的包谷酒,度数并不高,景区的十二道拦门酒,酒精度数越来越高,只不过是一个揽客的噱头而已。
前来道贺的客人当中,肯定有酒量不好,或者各种原因不能喝酒的,如果拒绝主人家的拦门酒,主人家会生气吗?
其实,主人家早就考虑到了,所以,在桌子上备有白酒之外,还有水果,主家把酒和水果放到一个碗里,然后再把它盖起来,让客人自己挑选,挑到白酒就喝白酒,跳到水果,就吃水果,如果实在不能喝酒,说明原因,只需要小酌一口,把剩下的当着主人家的面倒在地上就可以了,喝了酒的客人,主人家还备有一道猪肉菜肴,而且还要亲自用筷子夹一块肉喂到客人嘴里。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拦门酒一定要喝,哪怕是用嘴沾一下也行,如果直接拒绝,或者全部倒掉,那么,你就得罪主人家了。
麻江县境内的苗族人数还是挺多的,但是苗族很多的生活习惯、穿着打扮都越来越接近汉族,而且现在苗族的很多年轻人都不会讲苗话,甚至连听都听不懂了,在服饰方面,更加是直接被汉化了。
二、粑槽舞粑槽舞是畲族同胞流传下来的一种舞蹈,畲族,估计有的朋友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畲族是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大多数的畲族同胞都居住在福建闽南一带,内地就以贵州居多。
粑槽舞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粑槽舞起初是一种丧葬舞,而且粑槽舞还有一段悲壮的传说。
相传畲族有一个叫代赖的祖先,因为其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德高望重,深得明心,朝廷害怕代赖带领畲族造反,使用奸计将其杀害,畲族同胞敢怒不敢言,而又找不到地方发泄心中的怒火和不满,时逢畲族制作槽粑,畲族同胞酒吧怒火发泄到冲打槽粑的木棍上,用木棍冲击粑槽的声音来表达对代赖的祭奠,同时也表示畲族同胞对朝廷的不满。
自此,冲击粑槽慢慢发展为畲族独有的一种舞蹈,起初只在丧葬中才有的,所以,粑槽舞其实是一种丧葬舞,据说粑槽舞流传至今已经有400余年历史了,经过畲族时代的流传,因为粑槽舞独具特色,流传至今,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丧葬舞了,而是畲族同胞非常重视的节日庆典。
至今,除了畲族会有粑槽舞,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也会有粑槽舞庆典,每一年的农历四月初八,畲族同胞都会有粑槽舞表演。
麻江县的畲族集中在杏山镇,其中六堡村、坝寨村、仙坝村都是畲族居民。
丧葬仪式中,祭司安排逝者的直系后代在仪式上打槽粑,而且必须要逝者的直系亲属,而且亲属必须人人到位,制作出来的槽粑当时不能吃,要晒干之后再分给后代食用。
三、花米饭大米做成的米饭,白米饭、炒米饭、糯米饭等,你可能都见过,但是,花花绿绿的米饭,你见过吗?
花米饭就不是专属于哪一个少数民族了,麻江县的布依族、水族、仫佬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煮花米饭的习俗。
每个民族煮花米饭的日期不同,黔东南布依族是在农历四月初八,有的民族在三月三和六月六,也有在五月初八的,最具特色的还得算布依族的四月初八,这一天被称为花米饭节,也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所以也称“牛王节”、“牧童节”
制作花米饭用的是糯米,花花绿绿的颜色并不是化学染料,或者是食品添加剂,他们用到的都是植物染料,都是从山上采回来的天然植物染料。
用来染色的植物,需要到山上亲自采摘回来,主要用到的密蒙花、枫香叶、高粱等植物,用植物熬出带颜色的汁水,然后把糯米浸泡在其中,等糯米上好颜色,就可以上锅蒸了。
布依族在四月初八这天,为了感谢牛对人类做出的贡献,这天不会让牛下地干活,蒸出来的花米饭,第一口要喂给牛吃,然后自己才吃。
在民间也有这种传说,四月初八这天,布依族的同胞会做出很多好吃的花米饭,到附近的集镇去分发,不是卖钱,而是免费给大家品尝,谁家的花米饭最先吃完,那么来年的必定会一帆风顺。
也有没有成亲的妙龄少女,带着亲自做出来的花米饭到集镇上给大家品尝,谁的米饭最先吃饭,谁将来就能找到一个如意郎君。
四、牛瘪汤这道极具地方色彩的菜肴,光从它的制作过程就让人很难接受。
牛瘪汤最先是出现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相传有一位当地人肠胃不好,经常腹泻,到处求医无果,而他偶然发现自家的牛常年吃草,反而长得非常强壮,于是就把自家的牛宰杀了,把牛胃里还没有消化的青草取出来熬汤,用汤煮食物吃,没有想到,从此困扰多年的肠胃病居然好了。
这个消息一下子就传开了,族内的其他人纷纷效仿,也不知道是真的有用,还是心理作用,当地人就坚定地认为这种方法具有消炎解毒、治疗腹泻和感冒等功效。
后来,人们还给它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牛瘪汤。
无论它到底有没有用,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非常废牛。
时至今日,牛瘪汤已经经过长时间的改良和完善,已然成为了贵州极具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
要制作牛瘪汤,先让牛饿一两天,把胃和肠道里的粪便排除干净,再把一些中草药混合在新鲜的草料里喂给牛吃,草料在牛的胃里完全消化的时间一般在三天左右,于是,在第二天就把牛宰杀,最快的时间取出牛胃里面还没有完全消化的青草,放在容器里反复搓揉,最后用丝瓜布当作过滤器,把汁水过滤出来,得来的汁水作为原料,再加上一些调料和香料,或者直接加上火锅底料,配上其他食材,就成为了牛瘪汤。
这道菜是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的,而且大多数人都称它为牛粪汤,但实际上它并非牛粪,牛瘪汤也分档次的,从胃取出来的最为珍贵,小肠取出来的其次,从大肠取出来的价格是最便宜的,为什么便宜,想必大家都知道。
品尝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我先说说我自己,说句实话,从它被端上来,我都不敢下筷子,无论朋友怎样劝说,我始终没有勇气去尝试,首先从它的气味来说,朋友们应该都有过喝酒过量,跑到厕所呕吐的经历,当你吐完,嘴里回荡的那种味道,就是牛瘪汤给我的第一印象。
然后再看牛瘪汤的卖相,浮在表面的那一层绿色的泡沫实在是让我难以接受,虽然当中已经添加了非常多的调味料,但始终掩盖不了本身的气味,所以,我始终没敢去尝试,可能自己没那个口福,错过了一道世间少有的美味佳肴。
五、喊天节喊天节,又名“祭天节”、“求雨节”,是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流传下来的民间节日,每一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就是喊天节。
这一天,侗族全族老百姓盛装出行,由族内最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喊天仪式。
为了感谢上天赐于族人的万事万物,同时表达对来年丰收的向往,侗族将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定为“祭天节”
节日这天,族内百姓欢迎族外的人员前来观赏,而且还会在会场摆设长桌宴和拦门酒。
良辰吉时一到,族内的长者就开始喊天,喊天的内容大致就是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有时候如遇干旱天气,还会增加向天求雨的仪式。
仪式完毕之后,就是载歌载舞的环节,仪式完全结束,族内所有参加人员开始享受长桌宴,吃牛肉,羊肉。
贵州黔东南是一个好地方,最近火爆全国的榕江村超、碧波蓝莓音乐节都在黔东南,这里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同时也远离了城市的喧闹和猜疑,这里的老百姓非常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来到这里,完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是一个外地人。
在这里,随便走到一家农户家里,无论你来自何方,老百姓都会热情邀请你进家门做客,给你沏茶倒水,然后真诚的邀请留下来吃饭,把家里和地里最好的东西做给你吃。
在他们眼里,看不到一丁点人和人之间猜疑和不怀好意,他们眼里全是真诚和善良。
可能朋友们会觉得,现在的社会怎会有这样的人间天堂,觉得我说得太夸张,那么,你只需要来到贵州黔东南麻江县,或者任何一个县,到乡下去感受一番,相信你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