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滚滚,敖江滔滔,两江于此相拥入海,江海相连,这里就是“连江”连江作为一个县,已有1700多年历史,只不过早期并不称连江,而叫温麻。
连江,面朝碧海,背靠青山,襟怀抱海,海岸线豪迈曲折,闽江入海口两岸是海防重地,炮台林立,其中连江长门炮台是非常著名的一座,也是此次短暂连江行的第一站。
按照导航,驱车直抵闽江入海口、228国道边的长门特大桥下。
在这里,左手是川流不息的闽江,右手是金佑7米高的长门山,头顶是世界第二位的双塔双索斜拉桥——长门特大桥。
见到路标,我们才知道这里有两条路,一条通往山脚下的长门村;一条则指向位于山顶上的长门炮台。
这座长门山,又叫桃源岭,海拔77米。在半山坡路边,一棵大树下立着闽江口近代炮台分布图。
据了解,分布于全国沿海各省的明清海防炮台群,绝大部分是沿着海岸线平行设置的。在全国同类炮台中,只有珠江口虎门炮台群与闽江口炮台群是沿着入海口往上的河流两岸密集设置的。目前所知共有十余座主要炮台,且每台皆大小相互犄角,自成一群体。这种海防炮台的纵深配置,在全国同类炮台中是十分罕见的。
今天我们要去探访的位于长门山上的炮台实际上是“电光山炮台”,它是北岸诸炮台之首,又是现存中国最古老、最大的炮台。
尽管通往长门炮台的山道正在修,但并不难走,不一会儿便来到山顶,只见一座气势雄伟,黑褐色的堡垒出现在眼前。
黑色墙体,之所以黑,我脑补是经历了炮火轰炸,被硝烟弥漫熏黑的。
炮台四周围墙用糯米墙建造,经历了上百年战争硝烟,还依旧屹立不倒,坚固无比。
围墙中开设一方形门,为长门炮台的入口。迈入这道门,我们将开始追寻历史的脚步,一同去了解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
入口旁竖着几块石碑,一个是介绍长门炮台的历史;一个是长门炮台支部遗址纪念碑。
长门炮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是现保存的最大炮台,是清道光十四年民族英雄林则徐亲自选址和设计规划建造。
步入炮台,率先进入视野的就是一座空置的炮位。
与其说这里是炮台,我倒是觉得,管这里叫作长门要塞更贴切。经过多年不断添补加强,这里形成一个庞大的要塞体系,由围墙、营房、操场、弹药库,炮位,以及约300平方米的操场组成。
迈步走上炮台,才看到长门炮台是一座圆形城堡式建筑,围墙底部和上层内部均采用花岗岩大条石垒砌,至今仍坚如磐石,气势宏伟,且扼守闽江口最窄处,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长门炮台作为闽江的第一道防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曾在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中写下光辉的一页,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抗日战争时期,长门炮台一次又一次将日军挡在福州城外。日军久攻不下,最后只好转攻他地,从其他地方登陆,海陆夹击长门炮台,这座英雄炮台在千倍于已的敌人围攻下,激战数日,弹尽粮绝,含泪陷落,壮士的鲜血染红了长门……随后长门炮台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如今,炮台内的滑轨、1881年的字样都清晰可见。它们如清代海防和反侵略斗争历史的一个侧影,见证了硝烟与繁华。
行走在斑驳的炮台内,触摸着保留下来的当年的工事,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当年战况宛若就在眼前······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寻觅那久远的印记,于锈迹斑斑中倾听岁月回响······在炮台边上,眺望闽江口七景之一的“双龟锁口”,姿态栩栩如生的同时,也使闽江的主航道在此突然变窄,真可谓一炮当关,万船莫进的险要之地,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军事智慧。
站在炮台上,还可以俯瞰长门特大桥的全景,它犹如一条银色的丝带,横跨闽江,北接连江长门村,南接琅岐岛,甚是壮观。
这是一个充满悲壮历史的地方,从清末到抗日战争,上演着一幅幅血与火的画面。历经数百年而屹立的工事,日渐残破,却依然此处继续见证着岁月的痕迹……离开长门炮台,极目远眺,长门村尽收眼底,那一望无际的苍翠葱茏,那黄绿相间的千里沃野,那鳞次栉比的古厝民宅,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山下一片郁郁葱葱间,散落着古厝民居,那就是与炮台一样古老的长门村。长门村是一座因海防而兴的百年古村,历代皆为海防重地,宋、明、清、民时期都设有要塞古堡,最多时曾驻军近万人。
长门村背山面水,栖田而居,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蝶变中的百年古村落,呈现出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打造出一幅现实版“富春山居图”
如今的长门村已是著名的侨乡,村中家家都有人在海外。池塘边上崭新的白色教堂,在一片绿意葱茏中,格外醒目。
在池塘的另一侧,与教堂遥遥相对,还有一座很大,酷似庙宇的红色建筑,正中高悬的匾额为“桃源胜境”
据了解,在清朝以前,并没有关于长门村的记载。乾隆年间,长门村叫作大桃园,而长门炮台所在的这座山叫做桃源岭,因此,这里叫做桃源胜境。
福建特色青石雕的石狮子,一左一右,分立大门两侧。
走出桃源胜境,我们沿着一条宽二三米,弯弯曲曲地贯穿整个村庄的青石板老街走进长门村。这是一座因军事而兴的古村,如今,鼓角争鸣早已远去,和平的花朵悄然绽放,随着村民因经商、务工等原因搬离,村中八成以上的人在海外务工,仅剩百余人留守。
从门牌号上得知,与长门山接壤的一段称为“里街”;与公路相连的一段称为“外街”
古朴的石头小屋与现代的索拉桥相互辉映,也成为了长门村的一景。
更令我感动意外的是,虽然全村目前仅有百余人留守,但这里竟然还建有一座幸福院,真真的让人羡慕呀!
漫步悠悠古村,犹如走进悠远绵长的历史当中。这里的房屋大多都是用炮台那边的石头或者三合土修建的,上个世纪60年代,村民们将炮台上的碎石和三合土搬下来搭建房屋,因此,长门村里的房屋都有炮台的影子,也被称之为“炮台小村”
在这些老房子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伟大的毛主席万岁”、“战无不胜的毛主席思想”等散发着浓郁历史气息的标语口号。
无人居住的房子在岁月中不断老去,一张张符咒、八卦镜,镇守着岁月的侵袭。
漫步长门古街,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过往岁月里留下来的老建筑,仿佛它们还是过去的模样,始终走在历史的风烟上,品味着沧桑迭起的兴衰。
古村内的石磨、石砖、瓶瓶罐罐,如今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装点出古村新韵。
挥挥手向悄然绽放的花朵,静谧的长门古巷告个别,我们一点点向村外走去,感觉自己是在慢慢走出那段岁月,那段无法令人遗忘的历史。
桃源岭上的长门炮台,以及山脚下的长门村,像是一本本古旧的老书,随着时光的流逝,散发着古老而又温情的味道。
漫步其中,时光之门缓缓开启,古墙、古跑、古房、古井、古庙······一切都错落有致,一砖一瓦一物皆散发着古韵之美,岁月沧桑镌刻其中。
望着饱经沧桑的炮台,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悲壮的画面的同时,更深刻认识到:清的腐败无能,闭关锁国,科技落后,给早以垂涎中华沃土的西方列强以可乘之机。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一和平的年代,没有鲜血、杀戮与饥饿,但时刻不要忘记: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