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吴中。
一起来看苏州吴中名列第1批、第2批、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的9大最美古村落,你知道几个?
1东山镇陆巷古村位居东山,物阜民丰,一方大好气候水土,滋养了无数美味特产。春有碧螺春,夏有白玉枇杷,秋冬见特产红橘与太湖蟹。据说宋朝南迁路上官眷经过,被此地吸引而居,村中初筑有六条直通湖畔巷弄,因名陆巷。
村落散步,沿寒古山径,可到寒谷禅寺。据说始建于明代,原名寒山庵,为道教地,如今已化身为佛教之地。
太湖之水,直连古村巷弄。村落出入口,有寒古渡。这里是少年扬帆而行的起点,是游子归来到家的首站,有着许多久远起航和离别的故事。
2吴中区金庭镇明月湾村明月湾村又称明湾,位于吴中区西山岛南端石公山西两公里处,南濒太湖,北倚青山,地形宛如一钩明月,因此而得名。又传说吴王夫差携西施在此赏月而得名。
明月湾的古建筑和古街道在西山首屈一指,这些建筑富丽典雅,精致优美,就是门窗隔扇也是精雕细作,极尽装饰之美,当年的繁荣可见一斑。
3东山镇三山村位于三山岛,东山岛以西的太湖之中,因岛上有大山、行山、小姑山而得名。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世称“小蓬莱”
岛上有三十余幢明清建筑,并有板壁峰、十二生肖石、叠石、龙头山、金鸡石、狮身人面像等怪石奇景,以及吴妃祠等古迹。在唐咸通年间,明嘉靖、天启年间,清乾隆、嘉庆年间,颇为兴盛。
据史书记载,三山岛上的太湖石曾在宋徽宗时期大量开采,最多时调用了两千多艘船只,浩浩荡荡运往京城。“花石纲”就是指组织运载太湖石的计量名称,有民谣云:“三山采石,地平三尺”三山岛上至今还保留多处北宋、清代开采花石纲的遗址。
4东山镇杨湾村杨湾古村位于吴中区东山镇西南部。进杨湾古村,是细青砖砌的“万人”纹和水波形图案古街,街道两旁民居林立,高墙四起,古朴而恬静。
这里是探访明清时期江南古民居、享受穿越之旅的好去处,独具江南韵味。斑驳的窗户,遍布苔藓的屋檐,显得古趣盎然,同时又弥散着一种浪漫的情调。
5东山镇翁巷村翁巷村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吴国在翠峰山顶筑烽火墩。唐代武卫将军席温携三子南迁于此,在翠峰山下筑上席、中席、下席村。由于靠近席家湖码头,经商者纷纷落户于此。自明代以来,翁氏先祖翁笾经商致富之后,在这里购地建宅、大兴土木,其子侄之辈相继在左巷右弄筑宅建园,形成了一条长巷,始称翁巷。
明代中期起,翁巷大批外出经商,形成著名的“钻天洞庭”商人集团,名列“中国十大商帮”之列。清《太湖备考》与翁巷大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洞庭东山有名的大商人中,翁巷村人占半数以上。东山翁、席、刘、严四大家族均居于翁巷,被誉为“翁席刘严四大家,富可敌国甲江南”
从翁巷走出去的商帮经商致富后,晚年大多回归故里,大兴土木建造豪宅。如今,翁巷的古街、古巷、古宅、古馆、古井等大多保存完好,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吸引人们来到古村探幽,追梦。
此外,翁巷地下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有众多名泉古井。其中村东柳毅井值得一访,传说为当年柳毅进龙宫传书的入水口。井旁原有一棵大桔树,柳毅叩动此树,下龙宫传书。
6金庭镇东村村位于苏州西山北部,南倚青山,北濒太湖。相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因而得名,古称东园村。
入村可见古风浓郁,路边白墙黛瓦的房子,在两旁树茂密的枝叶的掩映下,俨然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在村里行走,沿着石板路延伸的方向一直往里,随处可见古旧的小院。
徐家祠堂、敬修堂,都是东村古村值得一看的景点。敬修堂据说是乾隆金屋藏娇的地方。
7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村衙甪里村位于金庭镇最西侧,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隐居于此而得名。
村落始建于隋末唐初,村中心有一条郑泾港,开凿于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曾为江苏、浙江两省治安防护的界河。长期以来水运发达,两岸商铺林立。民国时期甪里古村为西山最繁荣的村落之一。
甪里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集中于郑泾港两侧,多建于清代,呈现“古风古貌,粉墙黛瓦”的建筑风貌,整体形式、尺度、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持了江南地区的传统。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为单进一堂两厢或多进院落式布局。其平面一般由照墙、门厅、大厅、楼厅沿中轴线布局。
8金庭镇东蔡村东蔡村,西山岛南部,毗邻消夏湾,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东蔡兴起始于南宋末,因宋秘书郎蔡源次子继孟居此而名,明、清时为山南首镇,自古为繁华之地。
村内保存明清建筑30余处,面积约平方米,走入其中,可感知浓浓的太湖畔村落古韵。
春熙堂花厅花园尤其闻名遐迩。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历代都有增建,范围最大时,除门厅、大厅、门楼、女厅、书屋之外,还有七个三楼三底的住屋及位于书房南面的包括四面厅、九曲桥、八角亭等许多建筑在内的大花园一座。
9金庭镇植里村植里古村位于西山岛北部,以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的古道、古桥而知名。古道用448块花岗条石铺筑,平正笔直,长158米,沿着平正笔直的古道,走进清幽无限的山野中,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
古道北端的永丰桥,始建于宋代,现存古桥为清康熙四十一年重建。单孔拱形,花岗石砌,桥上台阶、桥栏均保存完好,东西两侧各置有一对桥耳石,东侧北端桥耳石下方嵌有一青石条,上刻楷书“康熙四十一年重建”字样。桥边有一株清代老樟树,干矮叶茂,形如巨伞。古道、古桥、古树、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绝妙典雅的天然山村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