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他父亲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多年不改变他父亲的行为原则,就可称作孝子了。”张居正在此处的注解:“抑孔子所谓无改于父之道,亦自其合于道而可以未改者言之耳。若于道有未合焉,则虽速改可也,何待三年。故善述其事孝也,克盖前愆亦孝也。观圣人之言者,不可以执一求之。”同意张居正的话。哪怕是圣人之言,也不能过分执着。如果像父亲就是孝顺,那么犯的儿子只能是犯。想起罗兰夫人的一句话: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在中国,“自由”这个词几乎可以替换成任何看起来美好的字眼,包括“孝顺”何为孝顺?每个父母的标准都不一样。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由意志独立精神。我希望的是,孩子很小就学会跟我谈判,成年以后多引导我成长和改变。成为更好的人,这就是他对我最大的孝顺。如果哪哪都像我,对我唯唯诺诺唯命是从,那么他还有什么出息,作为母亲我还有什么成就感。心理学家海灵格: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希望孩子“顺”,这就是典型的控制欲。藏在父母心中的控制欲,是孩子的灾难。中国古代特别强调孝道,和经济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以后,需要儿女尤其是儿子养老。如若不然,社会就很容易不稳定。政治上,古代中国是封建君主制。皇帝最怕造反,因此需要在各个方面包括思想上进行控制。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强调孝道。
儒家的孝道,多少都有愚孝的成分。这样的想法,导致我们中国的家庭重亲情,缺乏彼此的尊重和界限感。一直到现在余毒仍在,很多糟糕的婆媳关系背后,往往都有这样的思想作祟。
比如在小家庭中,媳妇是主婆婆是客,应该客随主便。媳妇应该敬重婆婆,婆婆应该尊重媳妇。但在现实中,常常可见婆婆缺乏界限感,往往干涉太多,比如媳妇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媳妇往往也不够尊重婆婆。比如她帮你带孩子,就应该尊重她的付出和劳动。毕竟带孙辈不是她的义务,我们应该感恩。
孝是必须的,至于顺,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导师介绍★—END—■作家/畅销书《谋生亦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