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厦门而没去鼓浪屿,那等于白来,因为鼓浪屿对于厦门来说,就是厦门--上的明珠。
对于鼓浪屿,最初对它的了解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鼓浪屿之波》。“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很美很美的一首歌。
说到鼓浪屿,还要提到一个人。
你还记得朦胧诗代表诗人舒婷吗?即使你不知道舒婷,也大概读过她的诗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就是从小随母亲在厦门外婆家长大的。
?也正是因为受这首歌以及舒婷的影响,我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两次来过鼓浪屿。将近20年之后,又一次来厦门,还是冲着鼓浪屿而来。时间可以变,不变的是情怀。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名“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
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
所以说,鼓浪屿名气是越来越大,已经是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是福建旅游打卡胜地。
此次游鼓浪屿,我是早上7:10坐第一班渡轮,从三丘田码头,经过20分钟之后上岛的。
下船后,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漫无目的地闲逛。
鼓浪屿被誉为世界建筑博物馆。
在鼓浪屿西南侧随处可见的那些美国领事馆旧址、日本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公馆旧址、天主堂、三一堂、安献堂、八卦楼、西林·瞰青别墅、亦足山庄、菽庄花园等10建筑,形式多样,各领风骚,不一而足。这些建筑浓缩了鼓浪屿近现代的发展史,是研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物资料。
这些形式多样的古建筑,都标注着建造时间,基本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是,由于每一栋建筑都独具特色,绝无雷同,如果不是有专门研究,很难判断属于哪个国家和地区的风格。
鼓浪屿地势起伏很大,所以建筑大都因形就势,街巷也是蜿蜒曲折,比较狭窄逼仄。
在几乎每一条街巷里,都会遇到游客,当然,年轻人居多。她们或者摆拍,或者自拍,那些古建筑的标志牌往往就是她们拍照的背景板。
我拐来拐去,向着日光岩的方向,大概穿过了十几条街巷,来到日光岩脚下。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俗话说“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日光岩是鼓浪屿的最高峰,登临此峰,可以俯瞰鼓浪屿及其周边美景。
日光岩不是很高,面积也不大,但是古迹众多,特别是山崖上有许多摩崖石刻,值得仔细观赏。
最著名的石刻,当属日光岩山门处,能看到的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它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四字横书。其下还有两行大字题刻,右侧为“鼓浪洞天”,系明万历元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这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左侧为“鹭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铖所写。两者靠近,字迹相当,林铖署名特别大,游人常误为二者皆是林铖所题,其实后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上述三大崖刻,可以说是对日光岩的风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日光岩后面下来,就到了龙头山寨遗址。
这是郑成功在山上操练水兵时遗留下来的寨门。寨门依旧是当年郑成功在此屯兵的模样,寨门和两侧翼墙皆以花岗岩条石垒成,石上斑驳着岁月沧桑,门口狭窄,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站在这里,我仿佛看到扎着头巾的士兵,挥拳舞刀,齐声呐喊,练就抗击敌人的本领。
山寨之下,便是日光岩寺。寺庙有400多年的历史。
日光岩寺原是一块巨岩覆盖的山洞,称”一片瓦“,因每天凌晨,朝阳从厦门五老峰冉冉升起,该寺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因而得名,后来依石重建,又改名为”莲花庵"。
日光岩虽然海拔不高,但曲径通幽,一路上草木茂盛,山石峭立,树木和山石完美结合,相依相伴。越往山顶上面走,路就越来越窄,到后面甚至是只能通过一个人。
从山门转出,走到菽庄花园,随后信步来到海滩。此处能将日光岩全景纳入视野,又能欣赏碧波荡漾海天一色的奇观。
看看时间临近中午,我便又随着摩肩接踵的游客,转街走巷,回到轮渡码头,乘船告别鼓浪屿。
我的第三次鼓浪屿之行,虽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每一次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中寻觅到鼓浪屿与众不同的魅力。